在春意盎然的三月末,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公益课程《百年危机:战争阴霾下的世界秩序》在国学馆228室圆满落幕。本次活动创新采用OMO融合模式,线上直播间吸引逾120名学子云端相聚,线下会场更迎来60余位同学深度参与,双渠道实时互动量突破200人次,实现了知识共享与情感联结的双向奔赴。本次课程由张云瀚老师主持。
主讲人
梁雪村
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
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
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
讲座回顾
梁雪村老师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、贸易理念、战争与和平等多个方面展开,深入剖析各类现象,分享观点并提出思考。以下为梁雪村老师与同学们探讨的部分问题。
第一,中国制度与世界市场的关系。90年代中国为迎合世界市场对中国银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,对银行体系进行系统性改变,例如建设银行改变了原有的单品银行理念,体现出中国在经济领域受世界市场影响所做出的调整。
第二,全球化与国家制度趋同。全球化进程中,贸易自由化发展促使部分人认为国家间相似性会增加,国内制度要大量协调。然而,有学者研究发现,国家制度具有粘性,面对全球市场变化各国反应不同,制度变革更大程度由国内因素决定,全球化没有带来根本性的制度趋同。
第三,自由贸易理念的演变及问题。西方国家最初推动自由贸易,不仅是为了经济利益,更期望实现全球永久和平,这一理念源于一战后人们对和平的强烈渴望。但随着二战爆发,欧洲部分国家放弃了自由贸易理念。
第四,相互依赖的武器化。在2019年之前,相互依赖被认为不会被武器化,其发展旨在避免霸权主义和利用经济杠杆逼迫他国妥协,背后蕴含着和平的意愿。但如今,部分国家为了民族主义、民粹主义或自身国家利益,将相互依赖武器化,违背了该理论的初衷。
第五,欧洲国家领土争端认知变化。2009年与1991年的调研对比显示,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,多个国家民众认为本国领土被他国占领的比例呈上升趋势,如俄罗斯从1991年的22%升至2009年的58%,除了俄罗斯,保加利亚、匈牙利、波兰、立陶宛等国也有类似情况。这表明在欧洲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后,欧洲民众对领土问题的态度并未如预期般弱化,反映出自由国际秩序下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容乐观。
第六,俄乌冲突的影响及反思。俄乌冲突推动了乌克兰内部的民族主义,俄罗斯在战争伤亡人数记录上与乌克兰存在争议,双方矛盾难以通过和平协议轻易解决。梁雪村老师借此反思战争,提出要思考什么样的生活和信念值得人们付出巨大牺牲,同时强调理解战争比经历战争更重要,因为每一代人对过往的理解虽然不能改变历史的一丝一毫,却可以影响下一代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根本观念,从而决定他们如何去面对新的战争与和平的挑战。
第七,新和平发展条件的探索。自由贸易秩序和其承载的和平信念遭受重创,在此背景下,作为崛起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,需要探索新的和平发展条件,构建相关逻辑和理论并推动其落地。梁雪村老师表示未来愿意与大家就此展开深入讨论,鼓励大家积极输出观点。